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探讨
讨论“一带一路”要有绿色思维
发表时间:2015-09-15 阅读次数:1672次

“一带一路”成为从政府官员到股市大妈的热点话题,当然值得庆幸,因为这是有关中国未来30-40年发展的大事。搞“一带一路”是国家的一本好经,不能念歪,讨论“一带一路”需要有绿色思考,需要提升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思维质量,对此谈三点想法。

  一是在为什么的问题上,需要为“一带一路”项目设立绿色环保的门槛。实施“一带一路”大战略,当然有输出中国产能包括过剩产能的内容,但是过剩产能肯定不等于污染产能,这一点各方面要清楚。向中亚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输出相对低端的产能,也需要有基本的绿色门槛。要让非洲和亚洲地区发展中国家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是要搭上中国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便车。将心比心,过去30年中国改革开放实施引进来战略,我们对西方发达国家转移污染产业多有愤慨;最近几年来,对东部经济转型向中西部转移落后产能的一些案例,国内也有许多自我批评。现在轮到我们大规模走出去,也不能造成“有钱任性”的土豪感觉。记得2013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参加城市发展国际会议,我发言完后有台下非洲听者提出尖锐问题,说中国到非洲投资是否有图谋自然资源的意味,我当时很震惊。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别人可以有误会,我们自己不能有误导。我曾听到有人把“一带一路”说成是输出过剩的具有高消耗高排放特征的产能,当然感到需要予以批评。

  二是在做什么的问题上,需要强调将绿色和环保融入“一带一路”内容之中,而不是游离之外。即使讲绿色和环保置入“一带一路”,也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搞独立的环保要素,特别是强调环保产业的输出。我不认为把这样的策略作为主打是合适的,因为狭义的环保产业往往具有末端治理的特征。过去30多年,中国发展多少具有先污染后治理的特征,我们要给“一带一路”国家讲一个好的中国故事,就不能推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套路。

  倡导绿色化的“一带一路”应该适合另一种战略,要运用十八大强调的将生态文明融入发展要素的思想,把环保和绿色融入“一带一路”的“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之中,使得整个发展方式绿色化。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有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环保的标准,在资金流通中有绿色金融的概念,在政策沟通中强调资源环境问题上的价格政策,等等。显然,不能把“一带一路”看作单纯的项目建设,而是要建立以基础设施为载体、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的区域整体发展模式。

 

  三是在怎么做的问题上,“一带一路”建设要有符合国际规范的环境标准,而不是强调低的标准。即便把环保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也有人说我们应该按照低的标准,比“一带一路”国家当地标准高一些就行,而不要太高。我不认为这样的说法对两边均有利。相反,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证明,开始于低的环保标准,后来会导致更大的成本和损失,对投资双方是双输的事情,而不是双赢的事情。我们已经看多了跨国公司在中国与在本国搞两套环境标准的事例,对此感到不齿,这样的公司其实不可能在中国长期干下去。“一带一路”建设要按照国际通行的环境技术和环境政策办事,这对中国企业和政府是重大挑战,但也反过来会给国内创造动力,可以借此推进内外整合的中国转型发展和版本升级。(作者为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主任)

 

(诸大建)

Copyright 2012 上海市创造学会   沪ICP备18002265号-1   技术支持:维程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