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会动态
文艺创新委员会举办“生活·读书·诗歌”讲座
发表时间:2015-06-22 阅读次数:1519次

日前,我会文艺分会时东兵主任、陈忠村副主任应邀在同济大学举办了“生活·读书·诗歌”的讲座。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三百篇已开诗韵;《离骚》、《九歌》,屈子行吟;李太白豪情万丈,黄河之水天上来;杜子美奇绝宏伟,锦江春色来天地;东坡妙笔生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清照不让须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文章千古事,精品皆诗意。韩昌黎著《原道》《师说》,得诗寸心知;范仲淹赋《岳阳楼记》,后天下之乐而乐。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个个如椽之笔通诗境;诗人、文豪如一座座山峰,筑起华夏文明的脊梁,面对着重重险阻的关隘、坎坎坷坷的道路,当代诗人义无反顾在高山之巅呐喊: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诗人北岛、食指、芒克、顾城等,不断登上诗的巅峰,他们的诗呼唤出了一代中国人的心声,动人心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变革的画卷,气势磅礴!远不是小说展现的场景可以比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诗人更应该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优秀诗人往往具有先锋性的特质,诗界容易发生以诗体解放为主要内容的文体革命。诗人常常在艺术世界中,寻找现实生活中失去的自由,创作便成了自由本能的宣泄方式,文体创造及诗体自由,成为诗人追求自由的重要部分,是人的自由精神和自由意志的艺术化呈现。随着社会正在走向多元,诗坛已进入多元的时代,从集体到个人张扬,从宏大叙事到内心碎片,从贵族把玩到平民身份,表现庸常的人生,语言口语化,结构松散,失去约束的诗歌,可能会带给诗人极大的创作自由,但过度的自由对诗的伤害也许是致命的。当诗歌完全不见了节律和韵致,当诗歌不再以精美构思和优美意境渲染时,读者不禁要问:这还是诗吗?

艾略特认为诗是“一种高级享受”。诗是最讲究形式的语言艺术,诗体是诗讲究形式规范的具体体现,是判定一件语言作品是不是诗的重要标准,即使是抒情诗,也只有具备了“诗的形式”才是抒情诗。我们读到了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深邃的思考随着悦耳的音乐流淌,“美丽”又怎能不流进人们的心田,这样的诗篇何愁没有让·鲁塞的“贴心的读者”。其实,诗就是起源于简单的劳动节奏,或是复杂的群体节奏运动,人类文化草创时期,诗歌与音乐同源。诗和音乐都离不开节奏,甚至节奏就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元素,来自于大自然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是一种生命和自然保持和谐运动的特性,这便是诗歌不能没有节奏的根本原因。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国大画家石涛铺开一张白纸时说;“吾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所有的春江水涌、春暖花开,都在我心中绽放。当诗人有如此博大的心胸时,面对茫茫苍穹、炎凉世相,我们还会惧怕吗?诗人总有抬起自己高贵头颅的愿望和志向,就像古猿的演化进程,只有挺胸抬头,才有可能转化为直立行走的人类,不然,我们至今还像鳄鱼一样在沼泽地里爬行。诗人的思想总是站在历史的高度:“珠穆朗玛峰向着天空/述说时间登顶的脚步/一万年前沉默的雪/一次雪崩泄露秘密”,大自然有太多的奥秘,诗人和哲人领受上帝的旨意,带领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看陶罐屹立亘古荒凉之上/浇灌着黄色种子……/雄黄酒灌醉了汨罗江/屈子一直醒着昂首问天” 。

狄德罗指出:“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诗人是具有穿透力眼光的,可直抵宇宙万物的本性:“星星传来古老的问候/地球旋转向着未来/太阳给生命当下的意义/惊雷刻下时间的痕迹/逡巡在广袤大地/一声声故人的足音/有谁知道抵达天国的路径?”这样悠远的意境,宏大的场面,透彻的思索,以及充满人性关怀的诗篇,读者能不喜欢吗?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因此成为首位大陆本土作家获此殊荣,诺奖评委称莫言是极具诗人气质的小说家,这是对作家及作品的最高评价,任何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诗意的。从2009年开始,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进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视野。他的作品如《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等都很为瑞典文坛所看重,陈安娜女士翻译他的《生死疲劳》在瑞典出版,在哥德堡国际书展上被隆重推荐。此次得奖,似乎是解了中国作家的诺贝尔奖焦虑症。德国波恩大学汉学教授顾彬曾说:“德国到处都有作家,他们代表德国,代表德国人说话,所以,我们有德国的声音,但是中国的声音在哪里?”如果以为中国当代文学,从此在世界上就能扬眉吐气,指望一个诺奖,就能解决中国文学及诗坛的精神疲软、钙质流失、作品阳痿,在市场大潮冲击下迷失方向的问题,显然是走入盲人摸象的误区,一把扇子、一根柱子都不是大象。

来听讲座的大学生热情高涨、互动热烈,对如何读好书、鉴赏好诗歌、走好人生路等话题,作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期待这样启迪人生的讲座和讨论,能够经常在同济校园举办。

                                

(秘书处)

 

 

 

 

 

 

 

 

 

 

 

 

 

 

 

 

 

 

 

 

 

 

 

 

 

 

 

 

 

Copyright 2012 上海市创造学会   沪ICP备18002265号-1   技术支持:维程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