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会动态
学术报告 深入明理
发表时间:2012-05-22 阅读次数:873次

 

    5月19日“创造论坛”组织了专题学习讨论副会长包起帆学术报告,学会顾问何家华主持讨论会。他讲:包起帆学术报告“创新铸就事业,发明改变人生”大家听了以后一致反映这是一次难得听到高水平、结合实际、十分生动、深入明理的学术报告,当时整个会场掌声不断。

 

    何家华讲,我先来回顾一下包起帆报告的主要内容:包起帆三十多年来,先后历经了众多职位虽然身份不同,但他却始终认为岗位可以变,创新不能停。因此他先后研发了130多项技术创新项目,获得46项国家和国际专利,3项国家发明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3项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包起帆论述了他的观点,创新之路就在脚下,创新不是远在天边,而就在你的身边,创新不是高不可攀的,平凡的岗位同样能做出不平凡的创新。

 

    在会上,副秘书长陈金耀讲,听了副会长包起帆学术报告,很受启发和鼓舞,感想也很多,我认为:创新、事业心、价值观、梦想是包起帆同志学术报告的主线,也是他创新成功之路的法宝和秘诀。

 

    创新是包起帆创新成功之路的法宝和秘诀之一。包起帆的创新成功之路,有个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创新,就是岗位创新,岗位成才。他经常说:“创新不是在天边,而就在你的身边就在你的岗位”、“创新不是高不可攀的,平凡的岗位同样能做出不平凡的创新”、“创新是克服工作瓶颈的金钥匙,创新是追求工作卓越的源泉”。他对创新情有独钟,他深情的说:“三十多年来,我先后经历了众多职位,虽然身份不同,但我却始终认为岗位可以变,创新不能停”。

 

    包起帆和他的团队,立足岗位,热爱岗位,坚持岗位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级创新成果,改变了我国落户的运输方式,引领世界先进物流的前进方向。如:现代集装箱码头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外高桥码头建设集成创新技术、集装箱自动化无人堆场、集装箱全程实时在线监控系统、现代港口物流服务示范工程、现代散伙自动化装备集成技术研制与示范、集装箱轮胎节能减排技术研究、移动式船用岸基供电技术研究。

 

    事业心是包起帆创新成功之路的法宝和秘诀之二。包起帆创新成功之路主要取决于他有强烈的事业心。他在报告中无不自豪地说:“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我们不断创新”。为了减轻工人师傅的工作强度减少工伤事故,他开始了“木材抓斗和废钢抓斗”的发明创造。这些成果创造性地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从而改变了我国港口木材、生铁、废钢等货物装卸工艺的落后状况,其科技成果还实现了产业化,不仅在国内20多个行业1000多个企业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还批量出口达2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为国家创造4亿多元的经济效益。

 

    价值观是包起帆创新成功之路的法宝和秘诀之三。他说:“钱多,不算有价值;名大,也不算有价值;只有对祖国和人民做出贡献,才能说实现了真正的人生价值”。三十多年来,包起帆先后历经了许多职位,虽然身份不同了,但他却始终认为:岗位可以变,创新不能停,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不能停。

 

    梦想是包起帆创新成功之路的法宝和秘诀之四。包起帆执着追求创新,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是因为他有一个伟大的梦想。那就是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终将改变中国工人是“打工族”的偏见,终将改变世人对中国目前的发展主要依靠外来技术,自己缺乏创新能力的偏见。中国内贸标准集装箱从零起步,去年已经遍布全国60多个港口,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准箱。1996年12月15日,中国水运史上第一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在上海、在龙吴码头,正式开通了!外高桥集装箱码头集成创新技术(外高桥集装箱码头集成创新技术、虚拟技术建立的码头仿真模型、新型现代集装箱港区功能模块横断面布置模式、双40英尺集装箱桥吊)取得了7.7亿元的经济效益,项目获得了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马士基集团评价—“最具活力的码头”、“这将是一场改变人们运输方式的革命!”。经投票结果,包括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日本、丹麦等在内的14个国家同意包起帆团队的标准提案,还愿意一起参与制定,ISO18186于2011年12月1日正式公布,真正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愿景和梦想。

 

    创新改变了自己,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包起帆同志5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道德模范等光荣称号。

 

    在会上,大家就学习包起帆的报告及创造论坛今后的发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气氛热烈、发言踊跃,不得不规定每人发言最多不超过五分钟。大家真知灼见,从各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体会和建议。

 

    最后张仁杰副会长作了总结性发言:大家学习很认真,在会上大家对创造理论方面研讨很深刻,我要向大家学习。听了包起帆学术报告,又再开展研讨活动,加深了体会,我与大家一样收获很大,创造学会是有活力的学会,今后开展“创造论坛”活动,若场地有困难,我可与上海理工大学有关部门联系给予支持。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Copyright 2012 上海市创造学会   沪ICP备18002265号-1   技术支持:维程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