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会动态
我会副会长包起帆“创新创造业绩”圆成功梦
发表时间:2013-05-29 阅读次数:2526次

      包起帆,4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他致力于港口装卸工具的发明创造20多年,开发了新型抓斗系列共140多种。21次获得日内瓦、巴黎、匹兹堡、布鲁塞尔、北京等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3次获得国家发明奖,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7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至今申请或已授权的国家专利达到51项。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同年荣获世界工程界的“诺贝尔奖”——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阿西布·萨巴格优秀工程建设奖”,这是我国工程界首次获此殊荣。包起帆是一名从码头工人成长起来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在港口生产一线从事物流工程的研发工作。

          

      上世纪80年代,他结合港口生产实际,开展新型抓斗及工艺系统的研发,创造性地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被誉为“抓斗大王”。进入新世纪,他又领军发明了在国际上被誉为“人类运输方式革命”的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他提出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公共码头与大型钢铁企业间无缝隙物流配送新模式。

      2006 年5月,在第95届巴黎国际发明博览会上,他获得4 项金奖,成为105年来一次获得该展会奖项最多的人。20多年来,他与同事共同完成了120 多项技术创新项目,其中3项获国家发明奖,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项获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2009年5月,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任命他负责领导工作组编写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标准,标志着中国航运界在领衔制定国际标准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他是中共十四大至十七大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

       他主持研究的科研项目曾三次获国家发明奖,一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十三次获部、省级科技奖,十七次在巴黎、日内瓦、美国等国际发明展览上获金奖。其科技成果及产品不仅在国内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还批量出口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为国家创造4亿多元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1996年他开辟了中国首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至今全国港口内贸集装箱年吞吐量已达1000万箱,其创新举措引发了中国内贸水运工艺的重大变革,成为同行公认的开拓者。2004年5月,他和同事们发明的《上海港集装箱智能化管理创新技术》等项目在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上一举获得三枚金牌,这在巴黎国际发明展近百年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负责上海港外高桥港区四期、五期等大型集装箱码头的建设,并成为多项国家级技术创新项目的领头人。

       2011年初包起帆从上海港务集团副总裁职位上卸任,正式走上大学讲坛,与“千人计划”学者郑伟安一起,共同受聘担任了华东师范大学新成立的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双院长之职,同时又受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行将致力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最迫切的课题研究,培养关键技术人才,探索产学研联合发展新路。

突出贡献

       从一个码头工人的小改小革,到一场改变人们运输方式的伟大革命;从单枪匹马搞发明,到带领和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从仅有初中文凭的码头装卸工,到在科技发明创新方面获奖无数的国家级专家、教授级高工……30多年的创新之路,记录了一名普通工人通过创新改变人生的轨迹。他,就是工人发明家包起帆。

       有人说,发明、创新是科学家、工程学家们的事,与普通人无关;有人说,我只是一个普通工作岗位上的“螺丝钉”,创新离我太遥远了;有人说,兢兢业业地按规律办事就是爱岗敬业,总想打破常规,出奇制胜,风险太大;还有人说,中国工人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本来就有很大差距,创新谈何容易。

      包起帆用他30多年的创新探索,将一个个“不可能”化为现实。

       包起帆1968年参加工作,1978年因工伤被调到上海南浦港务公司机修车间工作,专门负责修理码头上的起重机。而这个与众不同的机修工却在平凡的岗位上播下了创新的种子。

       当时,码头上木材装卸是项危险的工作,全靠工人下舱,用钢丝绳捆扎后,再用吊机起吊,这种粗放的作业方式,险象环生,事故不断。

       为了从根本上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经过近三年的艰难攻关,包起帆终于研究出一套完整的“木材抓斗装卸工艺系统”。

       “1981年10月,中国港口史上第一只用来卸大船的木材抓斗诞生了。包起帆发明的‘双索门机抓斗’,用两根起重索使抓斗顺利地打开和闭合,抓原木似老鹰抓小鸡,‘轻轻一抓就起来’。人木分离的目标实现了!木材装卸工的安全有保障了。”一篇报道包起帆事迹的通讯这样描写道。

       包起帆也因此成为闻名遐迩的“抓斗大王”。 “抓斗大王”的科技成果还实现了产业化,不仅在国内20多个行业1000多个企业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还批量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为国家创造4亿多元的经济效益。1981年包起帆首次当选上海市劳动模范,此后连续四届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1996年,上级部门调包起帆到上海龙吴港务公司当经理,而他的创新之路又开拓到新的领域。 

       由于客观原因,龙吴码头无法做外贸集装箱业务,为提高码头的经济效益,包起帆另辟新路,改做内贸集装箱。包起帆先后4次到北京寻求交通部和相关单位的支持,8次到南方去寻求船公司、货主和码头的合作。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1996年12月15日开辟了中国水运史上第一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

      2001年,组织上又调包起帆到上海港务局担任分管技术的副局长。2003年改制后,他又担任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公司副总裁。

      包起帆没有因职务的提升而放弃创新,相反,他的创新舞台更大了,天地更宽阔了。除了技术创新以外,他开始向产业创新和管理创新迈进。

       走上领导岗位后,包起帆的任务不再是单枪匹马搞革新,而是要带领广大职工一起来创新、发明,培养新时代的产业工人。

       随着包起帆创新团队的不断壮大,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开始让世界为之惊叹。

      2006年5月10日,法国巴黎列宾国际发明展览会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中国的“抓斗大王”包起帆在世界各地的发明家钦佩目光和热烈掌声中,一次又一次走上领奖台,连续从颁奖者手中接过4枚金质奖章。

      巴黎列宾国际发明展览会是全球发明界最权威的三大展会之一。展品由国际权威人士组成的评选委员会评选,历来以严格著称。包起帆一人获得了4枚金奖,成为105年来在这一展会上单次获得金奖最多的发明家。

      评委会主席在参观了包起帆团队的发明——“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后赞叹道:“这将是一场改变人们运输方式的革命!”

       正如包起帆所说,创新并不遥远,创新就在脚下,创新属于那些热爱工作、充满工作热情的人。

       中国工人是有创新能力和智慧的,尤其是年青一代更应该从包起帆的人生轨迹中得到启示,用创造性劳动改变自己的人生,为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人物感言

        “我不是一个天生的发明家,回顾我这些年来所走过的路,我是从自己的本职岗位出发,从小改小革起步,随着企业发展而逐步成长起来的。说句心里话,真正使我动心、动情的不是发明金奖,而是要把工友们从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希望发明成果能够为企业增效,为职工造福,为祖国增光。

       “我一直告诫自己,我是很普通的人。尽管我今天名声很大,但本质上和普通人是一样的,所以我尊重每个人,争取与每个人保持良好沟通。至少我心理上不能高人一等。走路,就退后一步;拍照,站边上一点。有了这样和善的心态,平时就会少许多烦恼,精神状态就会很好,就会有益于身心的健康。”

       “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人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所以我认为生命的长短不是最重要的,最要紧的是在这段时间里做成了什么事情。这种看法,其实也就是平和心态的一个方面。”

       “不管什么时候,创新都需要苦干,但苦干不等于蛮干,创新好比种树,而我只种能结果的树!一个好的创新项目,必须是生产实践急需的,做表面文章,搞空头支票,即使创新搞成也是有名无实,锁在抽屉里、堆在墙角下的项目我坚决不搞,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

        包起帆说,“种树要有土壤,没有适宜的土壤,树是无法成长并结果的。我种树的土壤就是我的码头,就是我的岗位。有岗位就会有机遇,爱岗位才会发现机遇。我的岗位虽然几经变化,但我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把创新放在第一位,都在种能结丰硕果实的树。”

       “目前与我们相关的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的标准在国外还没有,而这一项目又代表了世界集装箱运输的未来,是今后各国同行的必争之地。如果拿下标准,我们就占领了制高点。”

       “一旦时机成熟,我们就把它扩展至国际集装箱运输领域,改变中国在国际集装箱运输中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制定国际集装箱标准话语权的现状。”

      “创新不能靠匹夫之勇,我的发明能拿到4块金牌是团体智慧的结果。其实大量的工作都是团队、都是我身边的同事们在做,我只是出了点子,立了项,关键时候出出想法。”

       包起帆清楚地记得“文革”期间,父亲得了气喘病,家穷无药。他不忍心父亲受罪,便从单位医务室里领取一瓶“半夏露”。“孩子,这药是公家的,是配给你劳保用的。我没有劳保,是不能用的。”多么朴实的老人,简单的一席话,却很深刻。他明白父亲的用心良苦,父亲的一句话,影响了包起帆的一生。

                                                                                                                                                      (百度百科、新华网)

Copyright 2012 上海市创造学会   沪ICP备18002265号-1   技术支持:维程互联